上网认证 智慧交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大要闻 > 正文

【回眸发展】材料学院:“真材实料”谋发展 砥砺前行谱新篇

作者:孟书慈 来源:材料学院 时间:2022-08-07 浏览:

编者按:华东交通大学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将于近期召开。学校官网、党代会专题网开设“回眸发展”专栏,集中宣传展示学校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以来,各单位改革发展成就。

学校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以来,材料学院党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聚焦内涵建设,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夯实党的建设,引领整体发展

强化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坚持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全面抓实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理论学习,发挥关键少数学在前、悟在前、干在前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出学院政治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上思政课,组织“党课百讲”特色活动,2021年院内开展讲党课30余场,专题宣讲50余场,线上微党课16讲;宣讲进社区、乡村28场。同年,学院党委获评“党课开讲啦”优秀组织单位、火车头“五微”推送先进单位;5位教师党员获校级“百位博士讲党史”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材料学院教师党员前往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打卡红色地图 庚续红色血脉”红色走读活动。

理清思路,推进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设置党务公开栏,建成标准化的党委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从“学规范、明思路、查问题、补短板、夯基础、创特色”六个路径一体化推进党支部“三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党支部书记责任清单,建立党支部工作季度督导制度,完善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和党建考评机制。同时,在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志愿服务、青年课堂、助力成才、科技下乡等六方面积极探索新的特色党建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师德师风教育。

凝心聚力,共谋学院发展。坚持党建和学院发展深度融合,以“党建+”为依托,先后打造了“党建+工作室”“党建+科研”“党建+教学”、党员“1+1+1”帮扶、党组织进宿舍等工作品牌;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为党支部建设目标,将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青年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人才培养等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开展定期研讨;创建“日新学习营”,着力培养“勤于学习、勇于负责、精于服务”的工作作风;推行“班主任工作制度”,由学院领导和教师担任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在党政办、教科办、学生宿舍设立党员先锋岗,扎实做好平安校园、疫情防控、困难学生资助和就业攻坚工作;打造“党建长廊”,培育“红色螺丝钉”文化,提升师生归属感。

深化学科建设,筑牢发展根基

稳步推进本科教学专业建设、持续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学院不断完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规划。以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协调创新机制,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专业建设。根据专业实际情况,优化师资结构,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保证专业评价工作有序推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批2021年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二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评五星级专业点(排名第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四星级专业点(排名第一,该专业最高为四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均已受理申请;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获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入选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16年获批“轨道交通关键材料”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20年成功完成验收工作。

积极开展教研与教改活动、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学院教师获省级教改项目16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省级教规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教材6本;发表教改论文54篇,其中核心教改论文3篇;获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项、省线下一流课程4项、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省高校育人共享课程1项;省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课程建设立项1项,2019-2021年连续三年获批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学院20篇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获评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院教师获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项目3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5项;3位教师荣评华东交通大学“天佑教学新星”荣誉称号。

材料学院举办江西省第二届新材料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论坛暨第四届材料学科联盟院长论坛、第一届江西省大学生微结构摄影大赛。

推动研教相长,奋力创优争先

2020年增加了“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型硕士点和“交通运输”专业型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直作为学校“宝塔学科”中的塔身学科建设规划。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获批纵向项目7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地区基金15项,青年基金6项,国铁集团重点课题1项,省级项目45项),经费总额达1165万元;横向项目68项,项目经费总额1308万元。学院教师发表SCI论文153篇(一区33篇,二区38篇);授权专利80+5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入选“井冈学者”2人、“青年井冈学者”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双千计划”2人;校“天佑杰出人才”2人、“天佑优秀人才”5人、“天佑新星”6人。五年来,研究生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一区、二区论文20余篇,人均发表论文超过1.5篇;毕业论文盲审一次性通过率超过98%,毕业答辩通过率为100%,初次就业率超过98%,省内就业率超过40%。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发展动能

学院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事关学院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学院引进博士20余人。

营造激励人才的“三个氛围”。营造奖励人才的氛围,坚持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学院奖励的二次分配、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营造服务人才的氛围,扎实开展党风和作风建设,破除“怕慢假庸散”的作风顽疾,优化办事流程,切实提高主动服务人才的意识和水平。营造宣传人才的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宣传阵地,对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开展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关心关爱人才成长。严格落实学院《领导干部“三联系”制度》,班子成员定期联系教师,了解联系教师在思想、工作、生活方面的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邀请人才参与学院的重大事项的研讨、咨询,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加强联系教师的思政教育,强化对人才骨干的政治引领和吸纳,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设宽松的学术环境。为新进博士配备导师,指导教学和科研,同时纳入导师团队之中;鼓励新进博士担任硕士生副导师;鼓励新进博士走出去,利用母校、企业等资源开展挂职、访学及科研工作,进一步开阔视野;主办“英材讲堂”39期,开展基金申报、论文写作专题辅导10余次。

强化人才培养,彰显育人实力

围绕“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着力打造学院专业特色育人项目。积极推进科创人才小组培养计划,吸引优秀学生深入了解科创,积极参与科创,在比赛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校友事迹分享会以及优秀考研典型事迹分享,帮助广大学生明确目标,持续努力形成考研特色工作新格局,考研报名率、上线率均创新高,考研录取率稳步提升,连续四年位列学校第一,2021年就业率为学校第一。以党组织进宿舍为抓手,扎实推进“三风”主题教育,着力营造规范、有序、文明的校园学习环境。

材料学院开展“喜迎校庆,百研百言献礼百年”考研接力跑活动。

持续深化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创新“三下乡”实践活动,科技走进新农村。学院学子2018-2020年连续三年获评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红色走读+党史教育”模式被江西日报头版头条、省教育厅官微转载报道。学院高分子2018级1班团支部荣获2020年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团委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并荣获2020年校级五四红旗团委。

学生学术科创竞赛创佳绩。学生团队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类竞赛、双创类竞赛荣誉共300余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生竞赛中斩获佳绩,分别在第六届、第七届“互联网+”大赛中荣获国赛1银1铜、省赛奖项10余项,第十七届“挑战杯”黑科技专项全国赛荣获最高级别的星系奖项,获学院历史最好成绩,学院连续两年荣获“互联网+”赛事的最佳组织奖;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30余项。

优化活动载体,夯实育人实效。长期致力于发现培养优秀的体育、艺术人才,五年来学院在全校各大赛事中分别获校心理剧大赛一等奖、校足球乙级联赛冠军、校级女子排球“排协杯”亚军等;大力开展青年志愿活动,长期赴江西省科技馆、南昌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组织志愿服务200余次,覆盖全院团员青年95%,累计服务时长10万余小时;持续打造材料志愿服务品牌—“仁爱之家”,被授予“爱心助残公益团体”称号。

责任编辑:陈君